早在2月29日,奥斯卡颁奖典礼上,我就得知一部名为《索尔之子》的电影获得了最佳外语片,彼时,我对这部电影知之甚少,从片名上看,还以为是一部讲述父爱的电影,对这部电影也就没什么关注。
前几天突然在知乎日报上看到一篇文章专门介绍这部电影,才直到这是一部二战题材电影,于是兴趣大增,在《致我们永不见的岁月》一文中,我就提到我对二战的兴趣浓厚,自然不会放过这个电影。难得昨晚有空,在网上找了好久才找到这个电影的资源,太不容易了(文章底部会提供这部电影的百度云分享链接)。
《索尔之子》是一部很独特的电影,首先从拍摄手法上来看,整个电影全程手持跟拍,跟随男主角,保持短焦镜头,大量的背景虚化,使得影片的背景看起来一直很模糊。其次从叙事手法来看,此电影另辟蹊径,放弃一般电影一贯的“上帝视角”,直接把镜头锁定到男主角,每个场景都不会给全貌,给观众呈现的是一种以男主角视角下的环境,不会告诉观众太多信息,所有的信息获取全靠自己去观察。所以,在看电影的过程中,我也一直很多疑惑,直至影片结束都没有答案,我想,这就是这部电影的独特之处吧。
影片开头特别出彩,满屏虚化,仿佛在梦境中一样,只有声音,看不清场景,余斗一度以为是自己显示器出了问题。随后男主索尔登场,可以看到一个人影慢慢走到镜头中央,这才看清一整张脸,目光炯炯有神,稍显疲态,可以看出这个男人经历过一些磨难。然后就是一段极有意思的长镜头,镜头锁定跟随索尔,我们只能从虚化的背景中了解些许信息,通过这么一段长镜头我们可以知道,索尔所处的环境就是奥斯维辛集中营,他主要负责帮德国纳粹维持集中营的秩序,把犹太人赶往毒气室,然后收尸,洗刷房间。电影中展现这一段的镜头没有任何配音和对白,索尔一直保持严肃的神情,从纳粹的背景音中我们可以听到在送犹太人去毒气室前,他们编制着给予工作、咖啡、面包的谎言,骗大家是去洗澡,所有人把衣服脱光之后一股脑全关进毒气室,上一秒还嘈杂无比的更衣室在下一秒后立刻沉寂下来,再五秒就从毒气室的铁门后传来绝望的哭喊声,伴随着拍门的声音,镜头给的依然是索尔的面无表情,当哭喊声消逝之后,剩下的就是遍地的尸体和血流成河,索尔在奋力擦拭血迹,旁边的人在三三两两的拖动尸体。这一切都毫无保留的展现出来,尽管我们是从背景中得到的这些信息,但是画面的冲击感还是挺强的。
在以往的关于纳粹集中营的电影中,屠杀的画面也不少,更有甚者毫无保留的全幅呈现,类似于《美丽人生》、《辛德勒的名单》、《穿条纹睡衣的男孩》这些但是给人的感觉都是秩序井然,慷慨赴死。而《索尔之子》给人的感觉则是恐怖与绝望,到后来的毒气室杀人速度太慢转而万人坑的时候,人群脱光涌向那绝望之坑的场景,我从中看到了人间地狱。
很多人索尔的作死行为赶到不解,觉得有这样的猪队友是一种悲哀。其实,仔细想想,这也许是集中营中人性最真实的写照。二战后的统计显示,约有400万人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被杀,这是何等庞大的数字,这么多人为什么不反抗?反抗是死不反抗也是死,为什么都选择被动去死呢?我想,大概是麻木吧,在那样的环境下,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义务或者想着去求生,更多的是看不清眼前的局势,错误的预判了当时的情形,导致被杀。而索尔所工作环境是一片黑暗低沉房间,在那样压抑的心里条件下,他会找一个心理寄托,也是他的最终信仰,很显然,那个男孩并不是他的儿子,他只想单纯地找一个内心支柱,成为他最后的依靠。更为可悲的是,他拼死救出来的法国人竟然是个假拉比(犹太教会精神领袖),更加衬托出这个悲惨又黑暗的世界的无情。
我们不应该去批判索尔的对错,无论他做得对错,最后都是被纳粹迫害了吗?影片最后,一个金发的孩子出现在索尔的眼前,我还以为是他看到了“儿子”的幻觉,但事实是那个孩子只是纳粹的引路人,在这里开始,摄影机视点第一次从索尔身上移开,我们跟随着这个金发孩子的行动洞悉了故事真正的结局,也就是从信仰的世界放逐回了“上帝已死”后,理性所打翻的这个性本恶的现代社会,它是那么美好也是那么现实。
余斗个人特别喜欢这部电影,有喜欢二战或者犹太题材的一定要看看,附百度云分享地址:《索尔之子》百度云下载。
资源均来自第三方,谨慎下载,前往第三方网站下载